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新闻摘要

微言大义

发布时间:2017-07-20 09:16:32


   观点

    航班延误的尴尬如何破

    日前,全国多地雷雨天气导致大面积航班延误甚至取消。加之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航班延误新规中规定,天气等因素致航班延误,食宿费用由旅客自理。一时间,线上线下一片质疑,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围闹值机柜台等不理智行为。

    航班延误或者取消大多是天气原因导致,从航空公司的角度,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所以不能怪罪于航空公司,但从旅客的角度,选择坐飞机不就是因为出行便捷省时吗?不然花这么多钱干嘛,天气原因不能由旅客买单。正是因为双方都觉得自己委屈,导致纠纷时有发生。那么什么是解决航班延误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呢?笔者认为归根结底在于厘清双方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看,航空公司和旅客其实就是航空旅客运输合同的相对方。作为提供服务的一方,航空公司不妨放低身段,把服务做得更贴心一些,或许会赢得更多认同。

    首先是建立预警信息公布机制。如果能够预计航班延误或者取消,航空公司可以提前向旅客发布延误或取消的信息,方便旅客作出行程安排。其次是建立妥善处理机制。确定航班延误或取消后,第一时间向旅客公布详细原因,并主动推送民航局网站相关查询通道,这要比冷冰冰甩一句“天气原因”或“自己上官网去查”效果会好很多。同时,航空公司还应安排专门人员协助办理退票、改签、行李提取等事宜。

    另外也可探索建立保险理赔机制。对于非因航空公司和旅客导致的延误或取消,由其任何一方承担全部责任都不尽合理,因此航空公司可以与相关部门一起积极探索设立航班延误或取消保险救济途径,通过保险的方式来合理分担损失,在航空公司和旅客之间实现利益平衡。

    ——徐晓琴  

    短评

    果断铲除假记者滋生的土壤

    日前,河北衡水警方成功打掉一个敲诈企业的特大假记者犯罪团伙,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2人,破获敲诈勒索案38起,涉案金额34万余元。

    如果说被敲诈企业的心虚或对媒体和记者的了解不多为假记者横行留下了第一道缝隙,那么真监管的缺失,无疑为假记者的横行洞开了偏门。在这起假冒记者身份敲诈企业的特大团伙案中,办案民警发现,犯罪嫌疑人只要以1万至4万元不等的价格,就能轻松地办到货真价实的记者证,持证人是否拥有相应的业务水平、学历水平以及有无违法犯罪前科等,发证单位一概不管。更为奇葩的是,发证单位为了收取每年1万至2万不等的年检费用,对持证人员的业务活动不闻不问,甚至揣着明白装糊涂,对持证人员的敲诈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致滥发记者证成了不少媒体的“摇钱树”。如此“监管”,显然让别有用心之徒假冒记者敲诈企业更加底气“十足”。这是假记者横行得以滋生蔓延的关键症结,颁发记者证的媒体显然难辞其咎。

    由是观之,铲除假记者滋生的土壤,让其不再四处横行为非作歹,就必须在根治被敲诈企业的“心虚”病症和真监管两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方面,要引导企业依法经营,洁身自好,不给假记者留下把柄。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对滥发记者证的唯利是图之徒,应依法依规果断棒喝。

责任编辑:吕皓天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2124006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