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新闻摘要

延续中华文脉,才能拥有“复兴之魂”

发布时间:2017-07-25 08:52:15


对于文化留下的“历史印迹”,杭州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的中国气度、中国风格注定会被铭记。

这座充分融入了中国元素的建筑,是目前很多地方重视文化、挖掘文化的一个真实写照,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间断的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一块砖瓦,藏着文化中的美学与品德;一个雕梁,镌刻着文化的唯美与自信。斗转星移、岁月如梭,流淌过五千年历史长河,进入新千年的第二个十年,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潮头,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而这一历史重任通过中华文脉的展示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讲述中国故事”贯穿全篇,将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复兴之魂深植其中,清晰勾勒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改革的“四梁八柱”,讲述了老百姓身边鲜活生动的文化故事。

在中国的历史长卷中,古贤圣哲对于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认知,出现了很多富有智慧而深刻的哲言,表现了崇高的精气神。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化,是中国的精神之根、力量之源,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独特的魅力。例如,以《媳妇的美好时代》、《超级工程》、《我们诞生在中国》、《长城》等一批带有鲜明中国符号的文化作品逐渐在对外传播中得到认可,并在一次次激荡中感染着整个世界。这样的文化自信不仅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也对我们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起到了引领作用。文化是固化的记忆,都留下过壮美的故事,有了文化,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更加坚定;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才能更好地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创新中国成立以来之先河;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让薪火难续的地方戏看到了振兴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从2014年的APEC峰会到2016年的G20峰会,再到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华文化都得到了尽情彰显,更得到了世界的关注。一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国际威望和地位日益提高,二是因为诸如“孔子学院”这种传播中国文化的渠道与平台渐多,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文化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我们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撑,才能更精彩,才能拥有“复兴之魂”。

责任编辑:吕皓天    

文章出处:法制网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2125153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