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新闻摘要

滥竽何以充数

发布时间:2017-08-04 15:21:21


    滥竽充数是一则记载在《韩非子》中的典故,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竽,每次总有三百人演奏。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却对齐宣王说自己会吹,进而被编入乐队,享受着和其他人同样的待遇。可等到齐宣王死后,齐湣王却不喜欢合奏,而要让乐师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自然混不下去,偷偷溜走了。

    所谓温故而知新,再读这则故事,我们不禁要问,滥竽何以充数?仅仅是因为齐宣王的癖好或无能吗?这肯定是原因之一,但不仅如此。置于一个集体、一个团队的视角,从人才选拔使用的高度来看,这则故事发人深思。

    一是选任关失灵。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根本不通音律,如果选拔吹竽人的标准和程序稍微严谨一点,他自己就会露出马脚,岂要等到新王登基?他能混入演奏队伍,是因为乐师的选拔完全取决于齐宣王个人喜好,南郭先生凭借一张巧嘴,搞定齐宣王后,轻松入职。

    二是管理关失责。这支乐队片面求大求全,仅演奏竽这一种乐器,300人的团队过于臃肿不说,而且内部分工不细、责任不明、配合不畅,演奏效果可想而知。这深刻暴露出,作为最大管理者的齐宣王很可能就不懂音乐,致使乐队人浮于事,只求吹得响,不求吹得好。

    三是监督关失效。在演奏之时,最先也最易发现南郭先生为冒牌货的莫过于他的所谓“同事”——其他的吹竽者。因为他们不仅靠近南郭先生,更是此方面的行家,然而,他们却选择集体沉默。这说明这个团队没有监督或者监督无效,这才让南郭先生屡屡得逞。

    故而,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一度如鱼得水,不仅是领导能力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的弊病。当选人用人的各个环节全部失守,那必然让投机者有了市场和土壤,还会引发恶劣的“破窗效应”,滋生出更多的懒人、庸人和闲人。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如今,已步入高峰期的司法改革,在司法团队组建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最大限度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最大限度激发个人的潜能、激活团队的力量,最核心的便是要牢牢牵住司法责任制的“牛鼻子”,确保“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理念落准、落细、落实。

    因此,改革进程中,必然要让严的导向、明的责任和硬的考核相伴始终。

    要树好一把明尺,让人才标准的“度量衡”更精细。必须对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以及综合部门人员的进退留转,健全严格的标准和程序,既考虑人才专长,又兼顾个人意愿,做到人适其岗、人尽其才。

    要织密一张细网,让各类人员的“权责利”更加协调。要强化动态督查和考核,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让改革的权责利统一起来,决不允许出现南郭先生这种只享受权益、不履行职责的人。这期间,院庭长要强化示范引领作用,让自身能力上有底气、品质上有正气、管理上有灵气。

    要贯穿一条主线,让法院管理的“严紧硬”更加深入。要以改革为契机,全面践行从严治院理念,从制度的高度,健全案件办理、人员管理等各项机制,推动干警责任在胸、状态在线、奉献在岗,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责任编辑:吕皓天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2127248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