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新闻摘要

缜密细致破“鬼”计

发布时间:2017-08-04 15:21:56


    (一)

    近日看了清代袁枚《子不语》中的几篇志怪小说,不仅被曲折情节和流畅文字所打动,更为作者借鬼神怪异故事来讥讽时弊、喻世警世的良苦用心所折服。

    袁枚是清朝中叶著名文学家,他的书名《子不语》,取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之语。他写这部小说集用时四五十年,问世后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堪称清代文言短篇小说中独具风格的佳作。

    书中有篇唐公判狱的故事,说明判案一定要细致、谨慎才行,绝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是草菅人命。

    保定府总督唐执玉(唐公),审了一桩杀人案,证据口供都已齐全,案子已经确定无疑了。

    一天夜里,唐公秉烛独坐在书房,忽然听见有微弱的哭泣声。他便让小丫鬟出去看看。小丫鬟刚出门就惊叫一声吓倒在地上。

    唐公自己打开窗帘,看见一全身是血的鬼跪在台阶下。在唐公大声呵斥下,那鬼叩头说:“杀我的人是某某,县官却误判为另一人,冤仇未报,不能瞑目。”唐公说:“知道了。”鬼才离去。

    次日,唐公亲自提问狱中的那名杀人犯及其有关证人,据众人口供,死者的衣着与所见的鬼完全相符,唐公对夜间那鬼所讲的话更加坚信不疑,于是按照鬼的指控,对案件作了改判。原来的办案官不服改判结果,百般地申辩,唐公却认为“南山可移,此案不动”。

    (二)

    唐公的一位幕僚怀疑这案子突然被改判有其他的特殊原因,便来询问唐公,唐公讲了夜里见鬼的详细经过。

    那位幕僚问:“那天的鬼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唐公回答说:“我看见鬼时,他已跪在阶下。”

    又问:“鬼从什么地方去的?”

    唐公答道:“忽然翻墙而去。”

    幕僚道:“凡鬼,都是有形无质的,如要回去,应当是奄然隐去,不应当翻越围墙。”

    于是,唐公与幕僚便从那鬼翻墙的地方去搜寻踪迹,虽然上面砖瓦未见碎裂,但新雨下过之后,好几处的房顶上都隐隐有泥迹,直至外边的短墙而下。幕僚指着这些痕迹,对唐公说:“那鬼必是狱中的囚犯买通身手敏捷的强盗所假扮。”唐公沉思以后,恍然大悟,后仍按原判定案。

    唐公判狱表面上看是个闹鬼故事,其实在字里行间透视出办好案件的基本招数,从那个不知姓名的幕僚的所作所为看,就是思维和行为都要无比缜密,具体来讲,一是抓住要害,把握实质;二是勘察踪迹,搜寻证据;三是精当分析,准确定案。

    (三)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对科学知识的欠缺,人们对鬼人鬼事有些畏惧,甚至有所信服,都是可以理解的。对鬼的形态与实质,也都大体上有个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所谓的鬼,都是有形无质,来无影去无踪的。

    而唐公所见到的那个鬼,却是有实质形态的,离去时竟能翻墙而过,这就有违人们的认识所能接受的程度了。那位幕僚当然也不会是无神论者,他并不否认鬼的泛泛存在,但却正是盯住了“凡鬼都是有形无质”的这一要害之处,从一开始就高度怀疑那鬼存在的真实性。

    那位幕僚还懂得,要想让怀疑成为现实,必须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才成。于是,他细致地从那鬼翻墙处勘察起来,顺着攀爬而留下的泥迹,从一个房顶缕到另一个房顶,直至勘察到那鬼下到地面为止。这些痕迹足以证明,那鬼不是个鬼,而是个活生生的人。

    据此,那位幕僚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所谓的鬼,是一个身手敏捷的高人。那么,又是什么人能够驱使这位飞檐走壁的高人来假扮成鬼,为其翻案?当然只有真正的罪犯才肯出钱雇人这样做。判案者有如此缜密的思维与行动,还能不还案件以本来的面貌吗?

    写到这里,从心里由衷地敬佩唐公的那位不知名的幕僚,当然,唐公能虚心纳谏,知错就改,不固执己见,也是难能可贵的。

    看来,犯罪案件无论大小、涉及人员多少,都会有其复杂性的,都需要办案人员从危害结果往前推理,一步一步还原和弄清案件事实,并以足够证据来支撑。这就要求办案人员,一定要细心再细心,缜密再缜密,以对法律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查清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所有细节,力争把每一个案件都办成铁案,坚决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责任编辑:吕皓天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2127266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