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新闻摘要

从顺天榜案看舆论对司法案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04 15:38:43


    在我国古代,社会舆论对司法案件的影响较大,当权者有时为了照顾社情民意,竟罔顾事实,将案件屈判。清康煕三十八年(1699年),发生在北京城天子脚下的“顺天府乡试案”,先是受揭文的影响,引起轩然大波;后又受孔尚任创作的戏曲《通天榜传奇》的左右,再起波澜,使本来趋于平静的案件扑朔迷离。康熙皇帝盛怒之下,亲自过问,研究处理意见,涉案官员一人死于狱中,一人遭流放。

    主考官奇闻逸事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八月初六,康熙皇帝下旨任命翰林院修撰李蟠为正考官,翰林院编修姜宸英为副考官,主持顺天府乡试。此二人颇有“缘分”,同列前科一甲之列。

    李蟠是江苏省徐州人,出身于书香世家。他尽管是个文人,但是身材高大,满脸络腮胡,像个赳赳武夫,饭量也大得惊人。李蟠由于受家庭的熏陶,幼年便很聪明,读书一目十行,为文经常洋洋洒洒数千言,已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他考中举人,时年36岁。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农历七月十六日,43岁的李蟠进京参加殿试。他很有自知之明,随身携带了36个馒头进考场,以防肚饥。

    当时殿试策论的题目是靖边、吏治、河防,要求应试者各抒己见,详细陈述。那天热得出奇,天空万里无云,没有一丝风。由于李蟠人高马大,热得汗流浃背,头疼病忽发,不能构思文稿。李蟠心想,这下完了,急的抓耳挠腮,无计可施。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到了傍晚时分,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天气骤然变凉。李蟠顿时头脑清醒了,心旷神怡,文思泉涌,奋笔疾书。因为试卷要用正楷书写,李蟠因为行草书体写习惯了,而对正楷书体生疏一些,所以书写得比较慢。一直到天色完全黑了下来,考生们都交卷了,只剩他一个人在那里埋头答卷。监考官这时过来催他交卷。李蟠急得满头大汗,又感觉饥肠辘辘,此时,李蟠携带的36个馒头早已下肚。于是他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拼搏几十年,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李蟠又说:“学生现在肚中无食,浑身发软无力,能否给些干粮充饥?”主考官又拿来一些食物给他吃。考官们环列左右,还令人支起红毯遮风,以免大风刮灭灯烛。李蟠吃饱饭后,神情自若,下笔如有神,《廷对制策》答卷通篇工笔小楷,全文三千余字无一差错,文笔流畅,气势磅礴,陈述治国之策条理清晰,不乏真知灼见。康熙帝看后,认为深合朕意,大加赞赏,又得知挑灯夜战一事,更是认为李蟠刻苦勤奋,治学严谨,于是钦点李蟠第一甲第一名,授予翰林院修撰,入国史馆,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为侍读。

    副考官姜宸英竟是与李蟠同榜的探花。姜宸英,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初以布衣荐修明史,与朱彝尊、严绳孙称“江南三布衣”。他学植深厚,博学多识,深谙经史之学,常著文抨击弊政,曾撰《张使君提调陕西乡试闱政记》,揭发科举考试弊端;又撰《明史刑法志总论拟稿》,指斥明代刑法痼病。修撰《明史》宏博雅健,诗论文论成一家之言。工书善画,山水画笔墨遒劲,气味幽雅;书宗米、董,飘逸俊秀,小楷风格秀劲,为康熙四大家之一,帖学代表人物,且精于鉴赏,名重一时。但是,由于他生性耿直,行为狂放,尤其不肯攀附权贵,甚至不把考官放在眼里,因此屡试不第,仕途坎坷。后因声名赫赫,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垂青,才被钦点为探花。他对李蟠中状元一事不以为然,曾作诗一首调侃:“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如今,二人为正、副主考,主持顺天乡试。由前科鼎甲主持顺天乡试,也是惯例,亦可见朝廷对李、姜二人的倚重。殊未料到,二人从此掉进漩涡,厄运难逃;陷入泥淖,不能自拔。

    顺天榜掀起轩然大波

    由于顺天府地处京城重地、天子脚下,好多达官显贵的子弟都要在此参加考试,所以其乡试格外引人注目。

    李蟠、姜宸英承蒙皇恩,获此重任,倍感荣幸,在筹备过程中,二人如履薄冰,格外小心,唯恐出现差错。康熙三十八年八月,己卯顺天乡试在李蟠、姜宸英的主持下如期举行,一共分三场,初九日举行首场,十二日举行第二场,十五日举行第三场。一切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九月五日在京师放榜。这天,学子们纷纷前来观榜,金榜提名者自然是兴高采烈,名落孙山者不免垂头丧气。一些细心的学子发现了榜上的秘密,位列前几名的竟然都是官宦子弟,一时坊间议论纷纷,说主考官们徇私舞弊,收取贿赂,献媚权贵。一些落第考生散发传单,书写标语,指责李蟠投靠善于玩弄权术的宦官鲍三老,贪财如命,收受贿银1万多两。当时在民间流传歌谣说:“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意思是说,姜宸英乃刚正之士,竟也不主持正义,甚至趋炎附势;李蟠苟徇私情,见钱眼开,以钱取士,在科举中得到不少好处。

    有一篇《士子揭世文》,又称揭帖,嬉笑怒骂,语言辛辣,旁征博引,言之凿凿,在京城广泛张贴、散发,一时间满城风雨,谣言四起。文中说,中堂四五家,部院数十人,子弟都金榜题名了;大学士王熙、李天馥为子孙行贿三千;工部尚书熊一潇、左都御史蒋宏道、湖抚年羹尧为其子行贿上万;举子史贻直、潘维震之父分别为浙江、福建主考,私下也做了交易;韩孝基、张三第因父官居礼部,掌管复查试卷大权被全部录取,其余有的拉关系,请吃喝,请代考,豪富巨商为子弟竟也行贿得中。揭帖指责主考、副主考行为不端,辜负圣恩,呼吁朝中有识之士弹劾李、姜,严肃查处顺天科考舞弊案。

    顺天乡试,搅得京城地动山摇,一片哗然。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初三日,素有“直臣”之称,不畏强权、敢于伸张正义的江南道御史鹿佑上疏康熙皇帝,建议弹劾顺天乡试正副考官李蟠、姜宸英。奏章称李、姜二人把选贤任能的圣洁场所,变成自己肆意妄为,以权谋私的肮脏之地,玷污我大清名声,皇上应立即查处,罢免其官职。

    康熙皇帝在此之前已听到社会上的一些风言风语,接到鹿佑的奏章后,更为震怒。他下传御旨:“着九卿詹事、科道会同,将李蟠等严加议处。”十一月十四日,九卿等部门上奏,提出将李蟠、姜宸英撤职。康熙皇帝传旨说,这次科举考试,极为不公平,一些代考之人,居然混进考场。“科场大典,岂容如此!”立即通知下去,举行复试,凡故意不到者,立即革除功名。但对主考官的处理,康熙却非常谨慎,下令说,待复试验证真伪后再处理。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正月二十八日,复试正式举行。因为复试事关重大,大臣们也都不愿挑头,纷纷退避三舍。康熙皇帝只好亲自出马,亲自命题,特命令皇子、重臣、侍卫严加监视。为保证公平公正,还增派诸多朝臣参与其事。二月一日复试榜公布,与社会上的传言大相径庭,在顺天府乡试中录取的人员,在复试中竟无一落选。一场震动朝野的风波就此平息。可是,由于一部戏剧的上演,又掀起了波澜。

    《通天榜传奇》推波助澜

    正在康熙处理此案的关键时刻,剧作家孔尚任以顺天榜乡试为题材,创作的一部戏曲《通天榜传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亲自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选为御前讲经人员,撰儒家典籍讲义,在康熙面前讲《大学》,又引康熙观赏孔林“圣迹”。因讲经、导览都非常出色,恰到好处,康熙龙颜大悦,破格升他为国子监博士,赴京就任。孔尚任曾以创作戏曲《桃花扇》而闻名天下。

    康熙三十九年初,孔尚任根据社会上的传闻而创作的戏曲《通天榜传奇》在京城被搬上舞台。《通天榜传奇》将攻击矛头直指李蟠、姜宸英。其内容与社会上广为传播的揭帖如出一辙,表现李蟠受贿的情节具体生动,犹如亲眼所见;姜宸英徇情,将同乡姚观名列魁首一事也是活灵活现,好像亲历一般。该剧无情揭露了权钱交易的“黑暗内幕”,有权有势的生员们依靠权钱,可以榜上有名。考官们贪赃枉法,把考场当作营私舞弊之地。抨击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科举制度,嘲讽了朝廷大臣钦派的考官利欲熏天、公道不彰、丑恶可笑的本质,进而嘲讽了最高统治者的折中和昏庸。该剧在京城上演后,好评如潮,普通百姓自然是欢欣鼓舞。沉寂下来不久的顺天榜案又处在了风口浪尖上,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人言可畏,李、姜二人有口难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迫于舆论压力和沸腾的民怨,康熙皇帝和有关部门研究对李蟠、姜宸英的处分。为了挽回影响,平息民愤,康熙只好痛下狠心,先将李蟠、姜宸英收监入狱。后又判处李蟠流放沈阳尚阳堡三年。

    这年三月,剧作者孔尚任以“疑案”被罢官。

    是非曲直任后人评说

    当年的顺天榜一案似乎尘埃落定,但是后来为此却争辩不休,其中的是非曲直,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即在顺天府乡试榜上有名者,后来大多都成为清朝的一代名臣,俊采星驰,有三人为相,八人为尚书,如鄂尔泰、史贻直、杜讷等。至乾隆帝时,其中的鄂尔泰官至总理大臣。

    在当年复试时,康熙特地在乾清门召位居魁首的姚观面试,姚观才思敏捷,应答如流,表现甚佳。康熙帝当即下旨释放姜宸英。遗憾的是70多岁的姜宸英,因受诬陷悲愤不已,在狱中饮药自尽了。死前自拟挽联:“这回算吃亏受罪,只因入了孔氏牢门,坐冷板凳,作老猢狲,只说是限期弗满,竟挨到头童齿豁,两袖俱空,书呆子何足算也;此去却喜地欢天,必须假得孟婆村道,赏剑树花,观刀山瀑,方可称眼界别开,和这些酒鬼诗魔,一堂常聚,南面王以加之耳。”

    三年后,李蟠被赦返回故乡,终日吟诗作赋,自寻乐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南巡途经徐州,不由地想起被他赏识,又被他处罚的李蟠,于是下旨在船上破例召见李蟠。康熙见到李蟠后,欷歔不已,似有悔意,表示欲重新起用李蟠。而李蟠经过这场劫难后,深知官场险恶,已是万念俱灰,无意出山。在李蟠所作的一些诗词中,可窥其壮志未酬的惆怅。如他在《户部山探梅》一诗中写道:“空山无伴已多年,独有寒梅傍我妍。疏影偏宜闲散地,幽香不到艳阳天。含苞带雨来相问,露蕊临风倍可怜。纸帐夜深还入梦,罗浮只在一灯前。”

责任编辑:吕皓天    

文章出处:人民法院报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2127267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